| | | | |
杞县抚辰楼,又名:钟鼓楼简称鼓楼,坐落于县府前街路北。初建于元代,称齐政楼,明嘉靖二十年(1541)改建,称抚辰楼。楼高10余米,东西长21米,南北宽14米,占地面积294平方米。蓝砖砌筑台基,中留拱券,宽4米,高3.1米,为出入县府大门。台基上为两层楼房,砖木结构,硬山式三开间,底楼楼门居中向南,回廊四向延伸,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,以鼓形雕石为柱础,顶楼呈宫殿形,四面起坡,五脊分立,檐角展翅,上下楼八角翅飞,各悬一钟形铃铛。楼小于台基,四周各留隙地丈余,供游人环行憩息,台周筑透花女墙为护栏,高1米许。昔日顶楼门楣上方曾悬木匾1块,上书“抚辰楼”。建国后县政府对该楼多次修葺,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抚辰楼是目前杞县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。与杞县文庙、杞县城隍庙合称杞县县城内三大古建筑物。杞县政府门楼前门楼设有钟鼓,造型别致,整体显得雄伟而严肃。
还有一说:杞县人民政府门楼最开始时叫胡家院,始建于康熙年间,为胡具体、胡具庆兄弟的旧宅,经不断加修,到清末胡远灿时,形成全盛时期。其主体建筑,为二进四合院及东角院、客厅、凉厅、门楼、曲径、花园等,共有房200余间,布局严谨,风格典雅,为杞城内绅士府第之最。
1938年,杞县沦陷,日军小京中队住胡家院达7年之久。1950年5月,中共杞县县委入住胡家院办公,使大院面积扩大到14600平方米(约22亩),并新建了一批房屋。此时,大院内共有房屋200多间。1967年2月,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,县委解体,县委大院成了“破四旧”的重点,古建筑受到严重破坏。不久,杞县人民武装部进驻胡家院。1971年5月,县委恢复,与杞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,机关设在今政府大院。1981年5月,撤销县革委,成立杞县人民政府。1984年11月,县委决定在胡家院建办公大楼,1987年继续对大院进行整修改建。
到目前政府大院的占地面积已由1958年的14600平方米减到现在的11260平方米(17亩),减去的面积用来扩展附近街道。